【蹲点观察】寻找贵州文旅破圈背后的改革密码(一):科技赋能供给侧改革 ,红色文旅破圈涨粉
来源:动静原创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09日

炮火轰鸣就在耳边,硝烟弥漫的光影就在眼前。走进“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在最新光影科技和实景表演的带领下,观众沉浸式走进红军血战湘江的历史现场。


“场景布置都很真实,演员沉浸式演出带来非常大的震撼。”《红飘带·伟大征程》观众赵女士说。

“有种跟着先辈走上了长征路的感觉,技术和大屏的应用非常的新颖。”《红飘带·伟大征程》观众杜女士也表示,“红飘带”的观赏体验让人耳目一新。


《红飘带·伟大征程》总控人员杨鹏


身临其境是如何实现的?

红飘带馆内设有六个篇章,仅血火洗礼一章,就用了上千块形状各异的LED屏幕。而这只是红飘带为大家带来沉浸式体验的科技手段之一。

在技术后台,工作人员能一键操控数千个声光电模块。既保证演艺零误差,又实现前后场次无缝衔接。

《红飘带·伟大征程》总控人员杨鹏指着场馆内监控画面向记者介绍:“3:30场次的观众刚刚进来,2:30次的观众已经到草地篇章了,我们可以通过总控设备来操作每一场的声光电开关。”

科技为观众打破时空界限,引发观影热潮。开馆以来,红飘带每日演出场次逐渐增加,现在已经达到9场。一场演出大约一个半小时,每天总演出时间接近15个小时。


“红飘带”项目总导演、总设计师王志鸥表示:“我们用艺术加科技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运用了业界最复杂的实景异形的显示系统、机械舞台和5D声场,还有全新的影像和多维度的表达方式,把‘红飘带’打造成了贵州文旅的第一站。”

依靠科技助力,红飘带实践了一次产品供给侧改革,早在2019年,贵州就确定了以“科技+文化”作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破题方向。目前,红飘带每天接待超过6000名参观者,其中散客购票接近2/3,35岁以下的占60%。红色故事有了新的打开方式,红色文化成功破圈、涨粉。


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宗文


其实,科技赋能供给侧改革,只是红飘带身上的众多创新举措之一。从它立项之初,主管部门就选择走市场化运营发展的新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公司,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运营方直面市场竞争,接受大众对产品的检验。

“这个项目能够持续长久运营,市场化是一个必由之路。”贵州省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宗文说,“‘红飘带’不仅仅靠财政拨款,而是通过门票销售、文创产品以及文旅线路打造,和其他景区联动,拓展红培研学项目,实现开源,让场馆能够持续地健康地长久地运行。”

黄宗文介绍,现在公司将“红飘带”馆内的市场空间称为存量,已经招引了7家文创企业,展开商业合作一起分成。而在场馆外,公司还在持续拓展增量。一方面结合省内3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其他景区联动;另一方面,“红飘带”“科技+”的运营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产品。


“‘红飘带’有很多独创的文旅行业的最新技术,这些突破都会变成我们讲述下一个中国故事的有力的创作手段。”王志鸥说,从卖产品到卖技术,未来将“复制”“红飘带”的技术和运营手段,在贵州、宜昌、深圳、洛阳等地打造更多文旅的爆款作品。

科技创造新体验,市场运营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正是贵州推动红色文旅发展的改革密码。

而基于资源分布,引导市场客流,则是让科技力量实现效能最大化的改革关键一招。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贵州确立了“一核一线两翼多点”总体架构,在这个框架中,统筹布局、巧妙落子。


在遵义《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巨大的瀑布从观众头顶飞流直下。剧目运用1000吨循环水,演绎出水流湖泊、暴雨倾盆等逼真水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血战湘江到巧夺金沙江的震撼场景。

“看了之后感觉这个票价非常值得,画面非常震撼,看到演员牺牲的画面我还是忍不住留下泪水。”《伟大转折》观众蒲女士说。


从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步行只要8分钟,就到了《伟大转折》剧目的演出场馆,这样的选址,目的就是要顺接会址纪念馆的巨大客流量。现在,《伟大转折》剧目和红飘带被称为贵州红色文旅的双子星。

“产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流量。”贵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小海认为贵州红色文旅“双子星”在产业布局上精心优化,一个在龙洞堡机场,一个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样的选址就充分体现了关键落子的考量。


贵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小海


遵义市委宣传部长征科工作人员陈聪向记者介绍:“《伟大转折》剧场仅协调建设地点就花了13个月时间,遵义市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银行、红花岗区等10多个单位成立了一个专班,前后开了会议不下20次。”


遵义市委宣传部长征科工作人员陈聪


改革,不能为改而改,更不能凭一时冲动胡乱决策。采访中记者看到,有关《伟大转折》的所有工作部署,都秉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十多个部门二十多次协调会的背后,是大家在内容谋划、硬件建设、市场开发等各方面的细致把控。比如最基础的建设选址,就经历了长时间充分的市场调研、数据评估。

纪念馆年均客流量达500万人次,其中自主扫码预约的散客约300万,这是《伟大转折》剧目主要的目标客源。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日均客流,在高峰期可以达到七八万,如果我们引流能达到5%~10%,就很可观了。”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龙通成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8月我们的客流一天达到4000多人,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龙通成表示,剧场正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预约小程序里面植入《伟大转折》的元素,把信息前置植入到会址入口、出口,增强客源的引流。

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龙通成


深度体验、文化沉浸、科技互动,抓住这些改革创新密码,今年1月以来《伟大转折》已经演出超过500场,接待国内外观众近17万,在网络平台曝光破亿次。现在,《伟大转折》还在积极拓展研学内容,不断拓展客流。

“旅游慢慢进入淡季以后,我们的重点方向是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堂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针对秋冬以后的作为一个客流的补充。”龙通成说。

贵州是红军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对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是一体两面,互为助力。这些年,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需求之变、结构之变孕育了动能之变。我们看到,科技赋能,优化供给,正在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强大助力。那么贵州文旅要逐步构建更加丰富多彩、高效优质的发展生态,还有哪些值得关注、亟待提升的细节呢?明天我们继续探寻贵州文旅破圈背后的改革密码。



上一篇:阳明心学圣地 假期游学热点

下一篇:【文化中国行】非遗传承·古韵新生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