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阡陌纵横,果美菜鲜粮满仓。一个个标准化农田、家庭农场、农业示范试验基地,这是乌当人突破高原山地限制、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今,在乌当区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面貌。
2023年,在省委、市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乌当区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成为全省唯一。依托国家级试点项目,乌当区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治理“四大机制”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创新升级,助推“强省会”行动。
9月27日,学生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百宜实训基地研学。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永 摄
院地合作探索“农业+”富农新路径
金秋时节,走进乌当区百宜镇“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只见田垄间,蔬菜鲜嫩;水塘中,鸭游鱼跃;山坡上,鸡欢果美;山林里,药材飘香,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
基地生产部负责人李昊阳介绍,2019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按照产教融合的工作思路,来到百宜镇红旗村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开展八月瓜、水稻、水产、家禽和林下中药材等示范种植养殖,以及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国家土壤墒情监测、现代山地农机展示等,通过示范试验,孵化和推广有市场竞争力、高效益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并保护贵州特色种质资源。
“去年底时,百宜黑羽鸡仅剩13只,交给基地保种养殖后,目前达到400只。”百宜镇副镇长罗文侦说,基地落地百宜镇后,为全镇农业提供技术等支持,促进了水果、水稻、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基地积极探索院地合作模式,逐步打造成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沙盘、贵州特色种质资源与保护中心、贵州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贵州乡村振兴产教人才培训平台、贵州省中小学农业科普教育及研学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围绕贵州12大重点产业,建设各类生产、展示、教学、试验示范园769亩,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0余个;实施现代种业特色作物品种资源展示项目,展示品种550余种,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
“基地设有观景台、休闲长廊、观光步道、太阳能路灯等。一到晚上,附近的村民就会到基地散步、跳广场舞。不仅如此,政府每年还会在基地举办丰收节、乡村音乐会、辣椒节等文化活动,非常热闹。”李昊阳说。
随着贵阳避暑旅游热度的逐年攀升,近两年来,越来越多湖南、重庆、四川等地的避暑游客来到基地旅游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促进了农户增收。“农户仅靠卖炸洋芋就能有不少收入,更别说基地还和周边村寨的合作社合作,农户可以拿分红和土地流转费,或者在基地务工挣工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李昊阳说。
此外,立足实习实训,基地还拓展研学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推动单一农业与教育、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全区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去年,基地接待研学师生超4万人次,有效推动农业与科普教育、研学融合。
“通过‘农业+’运营方式,今年,基地开始有了盈利,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李昊阳说,接下来,基地将继续深耕农业,并加大对研学、文旅等的投入,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创新带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
乌当区平均海拔1250米,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土地细碎、资源分散、规模偏小等一系列难题,严重制约了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大市场。
如何打破这一限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乌当区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找到了答案——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奔向城市,再加上土地的细碎化,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部分耕地甚至陷入无人耕种的窘境。
2023年,乌当区获批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解决耕地细碎化导致的不利生产、不便机耕、撂荒等问题,乌当区积极抢抓试点试验的政策机遇,结合山地农业实际,探索“一户一田一农场”的“三一”强农模式——
引导农户自愿通过“调换、租赁、入股”等方式,将散乱、撂荒的土地集中成为一片,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围绕“蔬果药花茶”和生态养殖等山地特色农业组建家庭农场,变“巴掌田”为“大块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发展,助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项收入”提升。
罗文侦说,通过实施“三一”强农模式,把全镇的小块地整合成大块地,组建了23家家庭农场,发展梨、蓝莓等经果林8000余亩,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
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8月,全区新增培育种养大户49户、家庭农场22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5元、同比增长6.9%。
此外,乌当区还持续推进“一县一试点”改革,围绕“保、育、繁、选、检、推”六个环节,以“育”为核心,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六化”玉米制种示范为抓手,以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目标,有序推进全区现代种业提升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乌当区争取“农综改”资金51万元,建成水稻科研育种基地100亩,建成小番茄展示评价基地103亩,展示品种30多个,开展百宜镇黑羽鸡种源保护,建成百宜镇平面椒提纯基地1亩、箬竹种质资源基地270亩和玉米制种基地2000亩。申报种业项目2个,发布粮油主推品种15个。建成非主要农作物展示园5个、观赏鱼种苗场1个、鱼种场1个。
农村“五治”让乡村“颜值”变“产值”
赏花、遛狗、跳舞、赶集……今年暑期,羊昌镇吸引了许多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外游客前来避暑旅居,全镇旅居民宿“一房难求”,订房率达100%。
来自重庆的避暑旅居游客叶阿姨介绍,今年是她来羊昌镇避暑旅居的第四个年头。每年来旅居前,她都会在朋友圈宣传推介羊昌镇,并带朋友一起来羊昌镇避暑旅居。
卢海波是羊昌镇羊昌村第一批经营旅居民宿的村民,自2017年经营旅居民宿至今,他家年收入增加了不少。
羊昌村村民陈艳也是旅居民宿经营户,今年,她家的27个房间全部订满,一共接待了50多名旅居游客。“每年7至9月,仅民宿一项,我家的收入就超过5万元。”享受到旅居红利的陈艳非常高兴。
羊昌镇曾是传统的农业小镇。近年来,凭借凉爽的气候和“花画小镇”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乡村旅居民宿。2023年,全镇接待避暑游客4000余人,增收2000余万元,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羊昌镇的旅居热,还得益于全市实施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农村“五治”工作,不仅扮靓了乡村,还盘活了闲置农房,让农房变民宿,推动乡村旅居产业不断发展。今年5至7月,依托全市“六爽”品牌,乌当区迎来避暑旅游热,共接待游客235.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5亿元,接待过夜游客33.1万人次,文旅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近年来,乌当区以农村“五治”为抓手,统筹开展农村垃圾收运、污水治理和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村民观念等全面提升,推进羊昌镇甲岗村、百宜镇红旗村等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打造“五治”集成暨“爽爽贵阳·旅居生活”示范带1条。截至今年7月,全区宜居农房改造任务372户,已开工236户,完工116户;旅居农房改造任务96栋,完成86栋,乡村旅居产业蓬勃发展。
如今,走进羊昌村、平坝村、马头村等乌当区各村,远山如黛,近水如烟,一幢幢旅居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四方游客相聚在一起,呈现出一派和美的乡村景象。
下一篇:88年,一座桥,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