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乡亲端稳“绿色饭碗”——毕节推动绿色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纪实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4日

秋高气爽山河壮,五色斑斓入画图。金秋时节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巍巍青山耸立,滚滚乌江奔腾,山水间奏响充满幸福的时代新曲。

沿着宽阔的旅游公路蜿蜒进村,近处是青瓦白墙、花草芬芳的农家客栈,远处是碧波荡漾、游客泛舟的江上佳景。“国庆期间,我们每天接待游客1.5万人次左右,乡亲们的旅游服务收入又增加不少。”驻村干部杨国奇高兴地说。

山河交汇、大气磅礴的化屋村壮丽景观 (4).jpg

化屋村景观

“从前我们这里‘三不通’,日子艰难。现在交通、住房都大大改善,还成了旅游景区,我们通过经营民宿餐饮,一年赚个30万左右没问题。”聊起化屋村的变迁和自己的生产生活情况,村民何兰满脸堆笑。

过去这里是贫穷落后的典型,“走出村子要靠‘手扒岩’”“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世面”,当地群众回忆的话语里充满辛酸。如今这里是村美民富的典范,旅游公路进村,渡口游轮满载,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处处是幸福洋溢的笑脸。

夏日的黔西市化屋村,游客在江面泛舟。(汪瑞梁 摄).jpg

游客在化屋村江面泛舟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化屋村干部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赵玉学家的黄粑卖得不错,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每天能卖六七百元,还利用自家住房办起了农家乐;尤华忠、杨文丽夫妇管理的苗绣车间,民族服饰和工艺品远销北京、广东等地,还与广州花都区一家服装公司合作设计新产品;尤荣文三兄弟在乌江之上驾驶游船,一天收入上千元……

江上金风起,扬帆正当时。好时代带来好机遇,家家户户的生活变化组成了山间小村的幸福图景。

“每逢节假日化屋村都会迎来大批游客。为了让游客玩得舒心、吃住放心,国庆之前我们就积极整治环境卫生,规范民宿餐饮经营,还开展民族歌舞排练。”新仁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兴鸿告诉记者,依托美丽的山水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化屋村群众的“绿色饭碗”越端越稳,现已是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DJI_0074.JPG

百里杜鹃生态温泉

乌蒙山麓,乌江上游,黔西北大地的绿色发展新画卷正徐徐绘就。

时下,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的8.2万亩茶园正迎来秋茶采收,山间采茶人来来往往。“这个种下去只要管好,每年就是稳定的收入。”在金沙县木孔镇长沟村,采茶能手杨远刚操作机械,不一会就收了一堆茶青。

据了解,该村现有茶园5300亩,带动全村300多户群众每年增收上千万元。绿色产业不但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也扮靓了和美乡村。

Picture 2352384.jpg

金沙生态茶园

“作为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贵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发展茶产业是正确选择。”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千说,公司已累计投入7亿元,用于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基地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计划修建的31个茶叶加工厂已建成投产10个,新采的茶青直接在茶山上进行加工。8万多亩茶园已投产6万余亩,每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5万人次。

秋日的赫章县韭菜坪景区花开成海,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韭菜坪山脚下的兴发乡中营村,目前开设的农家乐餐馆、民宿酒店超过50家,年收入超50万元的有10余家。

9U4A2579.JPG

赫章县中营村厨师培训

“以前我们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只能勉强糊口。后来随着韭菜坪景区和阿西里西大草原的旅游发展,我们村也改变了发展方式。”农家乐老板唐兴荣告诉记者,每逢旅游旺季当地就是车水马龙的场面,村里的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产业兴,村庄美,群众增收路子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中营村,依托区位优势把旅游服务业搞得风生水起。通过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农旅融合产业试点示范建设等,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9U4A0855.JPG

韭菜坪景观

景区景点游人如织,和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文明蔚然成风……如今的毕节,正在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大道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广袤大地,山间水畔,林业产业方兴未艾,农旅融合步履铿锵,绿色能源风生水起。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毕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不断涌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上一篇:【多彩新论】答好“民声”考卷 做实民生实事

下一篇: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赤水白云村的好时光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