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毕节市织金县水土保持碳票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挂牌,等待买方认购。
这份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票的内容显示,织金水务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织金县人民政府作为出让方,挂牌出售水土保持碳汇减排量17.42万吨,总金额609万元。交易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水土保持功能巩固及村民创收共富方面。
通过系统治理将生态保护成果“变现”,放眼黔贵大地,这样将“两山”成果双向转化的故事不胜枚举。
坚持绿色发展,贵州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在一幅幅鲜活图景下,贵州正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改革,蹚出一条从“试验区”到“先行区”绿色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之路。
互补互利 新老产业交织发展
10月12日,贵州省能源领域电动重卡推进会在毕节市金沙县召开,8家煤矿运输企业现场签约了210辆“贵州”牌电动重卡,为“电动贵州”再添新力量。
对比传统燃油重卡,一台电动重卡每公里节省燃油费约1元,以电煤车辆年平均行驶6万公里为例,一年可以节约6万元。加之零排放、低噪音、高效能等显著优势,电动重卡正逐渐成为我省矿产运输转型升级的新“宠儿”。
3月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电动贵州”建设,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贵州大力推动“电动贵州”建设。1至9月,全省能源领域推广应用电动重卡692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4倍,其中210辆“贵州”牌电动重卡均为今年新增。
截至目前,全省能源领域累计推广应用电动重卡1460辆。与此同时,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快速增加,已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3.8万个,建成能源领域电动重卡专用换电站16座、专用充电桩6座。
宁德时代贵州基地。潘德玉 摄
作为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料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精开”后的初级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上游”。
贵州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其中磷矿保有资源储量达41.39亿吨,现有及未来磷矿生产量可支持全省磷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的长远发展。
10月,在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化工公司,生产部经理李维红正忙于调度产品发运——一包包像白砂糖一样的电池级磷酸一铵,是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料。
“新能源电池材料市场近期回暖,我们的生产线已全部开机运行。”李维红告诉记者,早在2021年,为抢抓新能源电池产业风口期,瓮福化工公司集中技术力量攻关,将化肥级磷酸一铵升级为电池级产品,从农业向新兴产业赛道拓展。
今年上半年,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国内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供应磷酸23万吨。这意味着,国内每出产3辆磷系电池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搭载了“贵州磷”。
当下,基于矿产资源优势,贵州正因地制宜推动“电动贵州”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逐步壮大。
铜仁市万山区万仁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焊接车体作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技术革新 能耗下降废料变宝
10月15日,在位于黔南州瓮安县的成功磷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座高约7米、内径约11米的黄磷电炉正在运转。
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黄磷电炉,岩石状的黄磷铁矿在炉中进行高温反应后变成蜡状半透明胶体,广泛应用于食品、农药、医药和军工等领域。
“黄磷应用广泛,但生产过程一度面临熔断风险和高额电耗。”成功磷化董事长蔡华告诉记者,为了降低电耗及风险,企业将电炉内的导电线组从每组16颗铜母线减至8颗,同时在铜母线外部进行绝缘包裹,并用循环水进行冷却,并将传统的金属炉拱改造成耐火材料混凝土,电炉运行更加安全。
聚焦节能降耗,成功磷化还投入1.4亿元建设8兆瓦黄磷尾气发电项目,利用黄磷尾气作为热源烧锅炉产生蒸汽发电,年可利用黄磷尾气达7600万标准立方米,发电量约6400万千瓦时。
作为生产磷肥的副产物固体废物,磷石膏曾因难以处理大量堆积,成为企业发展的环保瓶颈。我省相关企业持续技术攻关,让磷石膏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利用。
贵州磷化集团厂区。供图/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磷石膏居然还能做成包装箱,真是不可思议!”在位于贵阳市息烽县的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来自山东的采购商刘捷达被眼前的磷石膏包装箱浸水试验所吸引——
工作人员将普通纸箱与磷石膏包装箱进行泡水试验,浸入水中仅30秒,普通纸箱早已泡软变形,而无水磷石膏制成的包装箱却完好如初,180斤的工作人员站上去用力踩踏,仍未变形。
技术溯源,该公司依托30万吨/年无水石膏生产线,将磷石膏作为原料,利用磷石膏硬化体的耐水性、耐磨性等优势,通过石膏粉研磨并活化改性后,可用于替代重质碳酸钙、轻钙等填料,进而制成磷石膏包装箱。
截至目前,这家环保公司已交售无水石膏包装箱15万个,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30余家企业正在与之对接产品打样工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成果转化 生态效益不断“变现”
9月25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铜仁市召开,国家相关部委及9个生态综合补偿重点省(区)负责人在深秋齐聚贵州,共商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走好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9月,记者走进有“世界抹茶超级工厂”之称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料、磨粉、包装……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内,设备轰鸣,茶香弥漫。展示大厅内,抹茶饼干、抹茶月饼、抹茶蛋糕等由抹茶粉制成的衍生产品琳琅满目。
找准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等显著优势,贵茶公司在全省打造14万亩达欧盟标准专属茶园,建成碾茶精制生产线和抹茶生产线各4条。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至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
“我们去年产值达3.5亿元,抹茶出口量位列世界第二全国第一。”贵茶公司董事长蒙祖德介绍,去年11月,该公司还通过SGS欧盟标准认证,成为中国茶行业首家通过该认证的企业,品质获得全国认可。
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抹茶产品展示。
不止于“世界抹茶超级工厂”,今年以来,贵州生态效益“变现”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有效破解地方林业局限难题;全省首单省级林业碳汇(碳票)用于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交易完成,拓展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新路径;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票挂牌公示,多年来的治理成效得以兑现……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构建;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加速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228家绿色工厂、33个绿色工业园区等绿色制造主体遍地开花;绿色经济占比46%,绿色已成为贵州最鲜明、最亮丽的底色。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以“试验”示范的气魄开拓创新,以“先行”的姿态走前列、做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愈加光彩夺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愈加动能澎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