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
坡荣村距晴隆县城10.5公里,距莲城街道办事处11公里,东邻捧碧村,南于碧痕社区相连,西接岩口村,北抵文丰社区,国土面积20.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39亩,林地面积35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域内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辖14个村民小组。以彝族、黎族、苗族、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90%。
航拍坡荣村
坡荣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整个村呈盆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宜人。适于种植水果、红薯等作物,林木面积8654亩。
明清时期,坡荣村隶属安仁里,当地坡地茂密繁冗,因此得名坡荣。1932年3月设沙子乡,隶属第一区,1938年12月改设沙子镇,1941年为沙子联保,仍归一区辖。1945年裁区及联保,复置沙子乡,直隶县政府。1953年县下设56个乡,沙子乡隶属于第一区。1958年设沙子管理区,隶闻风公社。1965年8月17日,设沙子公社,隶属莲城区。1984年复置沙子乡。1991年将砂锅乡、菜子乡西南部分与沙子乡合并,建立沙子镇,镇人民政府驻沙子岭。2007年9月,原坡荣村文丰村六组、二组、砚瓦村整合为现坡荣村。
【村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动荡不安,苛捐杂税繁重,自然灾害频繁,匪患猖獗,坡荣村民生活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坡荣村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趋于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衣食住行发生很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坡荣村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村民、村财政双增收,村支“两委”始终以“农民增收,村财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道路交通日趋完善
坡荣村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根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规划部署,村支“两委”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使村民增添了新身份,既是农民,又是股东,从而形成全村农业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为全村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闯出了一条新路径。
近年来,全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完成了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用电等多项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坡荣村生活道路总长共15公里,实现生活道路全硬化,全村实现家庭通电率100%,广电网络全覆盖,坡荣村有10个集中供水点,村民住房、饮水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完成修缮坡荣村党群服务中心。
彝族群众采摘夏秋茶 刘朝富 摄
坡荣村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生姜、早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和养猪、牛、羊等传统养殖业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生姜、油菜、辣椒、茶叶、中草药等为主。目前发展有玉米3000亩、茶叶2045亩,薏仁米1500亩,烤烟800亩、中药材四季红800亩、红薯300亩,冬桃200亩、生姜100亩、食用菌大棚27个4万棒。
时光回到1972年,当时的县茶叶局技术员了解到坡荣村栗寨组得天独厚的土质,培植了400亩茶叶,品种为“金华小叶”,到1975年,精心培植的茶叶终于可以采摘了,茶叶局派来专业的炒茶技术员,手把手教会农户怎样炒茶,当时的栗寨组各家小户都学会了延续至今的民间传统工艺,坡荣村的茶叶产业从当时的400亩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亩,由比较单一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大叶茶、龙井43等多元化品种。
说到坡荣村,很多晴隆本地人自然会联想到坡荣的红薯(当地称为“山药”)。大约在1940年,当时因为粮食不足以充饥,一些有远见的前辈从花贡带来了珍贵的红薯种子,经过精心培植,第二年就有了小规模的种植,因坡荣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优势,栽种出来的红薯口感好,产量高,足以解决当时的饥荒问题。随着后来成规模的发展,到1970年,红薯成了坡荣村唯一一个在市场上交易的农产品,坡荣红薯因此得名,时至今日,每年10月,都可以在坡荣村路边买到香甜可口的红薯,红薯成了当地农户增收的一个好产业。截至2023年12月,坡荣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坡荣村党群服务中心
据悉,坡荣村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31名,预备党员1名。党员干部通过亮身份、晒承诺,实现村村寨寨“党旗红”,服务群众不缺位,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正向“环境优、生活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文/图通讯员 陈毅 特约记者 杨浩 文森)